「横评」清洁技术大PK!洗地机一统天下的时代到了吗?

清洁技术大PK!洗地机一统天下的时代到了吗?

懒,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

在地面清洁这个领域,全球的企业,都在绞尽脑汁,研发各种可以让大家不动手,就能搞定地面清洁的产品。

在中国市场,这种竞争尤其激烈,毕竟,全球绝大多数的地面清洁科技产品在中国生产。

这也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,那么多选择,那个更适合自己呢?

让我们来给大家做个对比。

当然,我们选择的产品,技术方案差异都是比较大的,测试需要给出最佳,但是测试项目展现出来的产品特性,能够帮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,才是这个视频的意义。

参评产品介绍

那我们选择了4款代表性的产品,分别是扫拖一体、扫拖分离、手持吸拖、独立湿拖四种不同的技术路线。

扫拖一体

首先是一款比较优秀的扫拖一体机器人——科沃斯T9 AIVI。

作为国内销量TOP1的扫地机器人品牌,科沃斯的创始人依靠技术起家,科沃斯T9 AIVI是扫拖一体的代表产品,搭载了单目避障、双胶刷、OZMO震动擦地技术。

那么,硬件上几乎点满了的它,清洁效果也能像硬件一样,一骑绝尘吗?

扫拖分离

第二款产品,是扫拖分离的机器人代表——iRobot。

来自机器人研发中心的美国波士顿,技术发家的iRobot,在扫地机器人行业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,也是扫地机器人的鼻祖了。双胶刷、自动集尘、独立擦地机器人都属于走在行业前沿的技术。

iRoboti7+与m6套装,是市面上罕见的能实现先扫后拖的产品之一。

两款美国大品牌的产品总价不菲,它们的清洁能力能与价格相匹配吗?

独立拖地

独立拖地机器人的代表是云鲸J1自清洁机器人。

它是清洁机器人品类自清洁技术的开创者,也是短视频平台博主们热衷的带货神器。

云鲸开创的自清洁技术属实厉害,但直吸口设计的吸地模块,需要手工更换,性能也是堪称鸡肋,相比起作为扫拖机器人,高端玩家更愿意把它当做单独的拖地机器人使用。

网红云鲸J1还能维持出道时的惊艳吗?

手持吸拖洗地机

最后,手持吸拖类产品洗地机的代表——追觅H11MAX。

追觅也是个技术起家的品牌,成立才三年,核心技术马达就已经刷新了行业的天花板。

追觅H11MAX洗地机,采用吸拖一体,能自动清洁滚刷,维护相比起传统清洁工具方便了不少。

虽然它需要手动清洁,但是至少不用手动清洗抹布,那它能凭借清洁力的优势突出重围吗?

分析预测

我们将通过清洁测试、拖地测试,还有,最重要的实际模拟场景测试,来综合评测这四款产品的性能。

先来分析一下这些产品采用技术的优劣:

人工的手持类产品清洁能力应该是最强的,缺点就是需要手动清洁。

扫拖一体与扫拖分离两者都是不需要动手的。

性能上,独立的拖地机器人云鲸综合清洁力一定是最差的,因为缺少了吸尘功能,很容易把地面弄得越来越脏。

科沃斯拖地模块是电动的,清洁效果会有所提升。

扫擦分离的iRobot,是我们认为的最佳方案,先扫后擦的清洁逻辑,更加符合家庭的实际场景。

清洁常规测试

那我们首先是基于知电清洁实验室的5项测试,包括常规垃圾、边角垃圾两项清扫测试,湿污渍、风干污渍、黏腻污渍三项拖地测试。

在清扫测试中,我们会通过对比机器清扫前后尘盒的重量变化,计算得出清洁率。

清扫测试

由于我们已经升级了测试方案,所以清扫测试方面,对于常规垃圾与边角垃圾的清扫,这四款机型的表现都算不上满意。

扫拖一体的科沃斯默认开启AI避障功能,我们发现它居然容易把地面垃圾识别成了障碍,然后出现漏扫。

无法复制加载中的内容

清洁率最高的手持吸拖设备洗地机,在连续吸入了这些大小颗粒垃圾后,吸尘口居然被堵住了,导致自清洁无法进行,最后只能手动清理,麻烦的维护工作跟预想的有些不太一样。

无法复制加载中的内容

考虑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,我们没有手动更换吸地模块,所以独立拖地的云鲸J1面对地面颗粒物与灰尘有点无能为力,越抹越脏。

扫拖分离的iRobot表现还算正常,扫地机器人触发了污垢探测功能,识别出污染物,进行了多次往返清扫。虽然还有少量遗漏,但随后登场的m6“二次清洁”后,让地面看起来干净了不少。不过,由于m6没有吸尘功能,所以该部分的清洁率数据只体现出了i7+,实际是要略高于数据的。

边角清洁方面,四款机型都存在遗漏,原型机身设计的清洁机器人没办法很好的覆盖边角,手持洗地机也会存在遗漏。

那表现最好的追觅H11MAX,清洁率也只有77.78%,清洁后边角依然存在垃圾,想彻底清洁干净,还得用其他清洁工具二次清扫。

那根据我们之前的测试,想要对边角进行彻底清洁,使用D形机身配合特殊算法的iRobot s9+效果才会比较好。

拖地测试

拖地测试中,湿污渍,除了手持的追觅容易留下较多水渍,其余四款机器清洁起来都没有什么难度,效果很好。

在应对风干污渍与黏腻污渍时,四款设备则有明显区别。

云鲸J1对于风干污渍清理存在残留,完整清洁一遍黏腻污垢后,也没有解决地板发黏问题,期待新一代产品能有所改善。

手持拖地的追觅轻松搞定了这个测试。

而扫拖分离的iRobot 独立拖地机器人M6的拖地性能也不错,轻松赢过带有高频振动的科沃斯。

iRobot清洁垫设计和算法上都有独特之处。含有灯芯纤维的湿擦清洁垫与地板的摩擦力较大,加上m6清洁时往复次数较多,清洁路线较密,基本一遍完整清洁就能把污渍清洁干净。

扫拖分离的科沃斯电动擦地模块,受限于较小的清洁垫容污量和算法上清洁路线往复次数较小,最终的清洁效果并不佳。

实验室性能小结

综合五项实验室测试来看,四种清洁技术的代表机型或多或少都还存在缺陷,从清洁力上看,手持类洗地机毫无疑问是最强的,毕竟有了人工的介入,想要清洁干净还是很容易的。

那我们不讨论它不够偷懒的问题,而是技术上,在清洁比较集中的大颗粒时,容易堵住,需要人工清洁又脏又臭的滚刷,这是因为它主打湿拖而非吸尘的结构所决定的,实际体验,没有我们之前预想的那么方便。

独立的拖地机器人云鲸J1,除了不用洗抹布这个优点外,整体的清洁效果其实并不是很好。

不管是先扫后拖还是扫拖合一,扫地一定还是个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
让云鲸与其他扫地机器人一起搭配使用,清洁效果上会有质的提升。

iRobot m6,因为在清洁垫与算法上都为拖地做了单独的设计,所以在应对风干与黏腻污垢时,更具优势。

而扫拖一体的科沃斯,依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,想要在结构设计与算法上,既满足扫地,又想满足拖地,实属有些为难。

从实验室测试的结果来看,iRobot i7+和M6配合,还是我们认为目前最好的扫拖方案。

“80平”大挑战

为了能更好的反映不同清洁技术的真实情况,我们决定把所有产品放进80平米的模拟居家环境中进行测试。

整个模拟测试区域包括客厅、卧室、厨房和卫生间。

四个区域都布置好了同等规格的尘土、颗粒物、毛发、长发等常见的污染物,具体重量与配置参照如下。

无法复制加载中的内容

那因为“单独选择扫地,或者拖地的产品都不是一个好选择”的逻辑,云鲸被我们提前淘汰出局,不管是从清洁效率还是从偷懒指数,我们觉得云鲸即便参赛也会沦为炮灰,意义不大。

手持吸拖一体——追觅H11MAX

秉持着整个清洁过程不为做深度清洁去搬运已有陈设的原则,追觅H11MAX在借助人力,依次清洁完客厅、厨房、卧室与卫生间区域后,放回底座充电,并进行维护,全程人力共耗时不到二十分钟。

从整个清洁效果上看,除了边角覆盖有些小问题,手持吸拖产品洗地机在卧室与卫生间的清洁效果是不错的。

问题比较大的是客厅。客厅的地毯覆盖问题让人纠结,即使飞快带过,心里也比较担心会不会弄脏地毯。沙发与电视柜下方的角落也让人头痛,想要深入清洁,只能挪动沙发了吧?

因为机器比较厚重,虽然我们只使用了不到二十分钟,在整体清洁完成后,手臂还是会感受到明显的酸胀,但这还是在我们没有搬动沙发的情况下,如果真想做深度清洁,清洁时间估计还得翻几番。好在清洁完成后并没有发生堵塞现象,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维护即可。

扫拖一体——科沃斯T9 AIVI

科沃斯T9 AIV,启动之后,在依次清扫完客厅、厨房、卧室与卫生间后返回集尘充电,整个过程共耗时1h43min。

因为采用了LDS导航,所以清扫覆盖上基本没有死角。

卫生间清洁效果不错,虽然后挂的圆形抹布不能覆盖到边角,但边刷搅了几下,也算干净。

卧室里宠物毛发被吹入死角,留了点遗憾,表现一般。

厨房区域内,再次复现了实验室的问题,风干酱油渍没有擦拭干净。

但这些其实都是小问题。

问题比较大的同样在客厅区域,因为扫拖一体的设计并不方便爬上地毯,所以客厅地板地毯交界处出现了部分残留。多次攀爬尝试后,它带着湿抹布爬上地毯,这下地毯也被打湿了。

所以,选择了扫拖一体,很大程度上,就意味着放弃地毯清洁。

清洁完成后,后续维护还是比较简单的,垃圾被自动收集到了尘袋中,滚刷缠绕的毛发由于双胶刷的加入,也能轻松去除。背后的一次性清洁垫不需要清洗,使用完毕撕下扔到垃圾桶即可,只需要给水箱加水,其他基本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干预,比较值得吐槽的是科沃斯没有给抹布预留易撕贴,撕下清洁垫时不可避免的会弄脏手。

iRobot的i7+与m6套装,i7+先进行清扫,清扫完毕后,m6自动开始拖地工作。因为涉及到两款机器工作,完整清洁时间较长,好在这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基本没有影响。

因为扫拖分离的缘故,客厅区域的清洁是比较好的,i7+轻松爬上地毯,清理完成后,只遗漏了两粒卡在地毯下的瓜子壳。

拖地时,m6的设计上就不会上地毯,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打湿地毯问题。

卧室的整体清洁效果是比较不错的,没有吹飞宠物毛发,整体清扫效果不错

厨房风干后的酱油渍虽然i7+无能为力,但随后m6也能在完整清洁后轻松擦净。

卫生间区域的整体清洁效果也不错,边角部分的猕猴桃汁由m6负责。

清洁完成后,需要做的维护工作与扫拖一体的几乎一样。尘盒无需清理,日常使用,一个尘袋可以让家里60天不用更换,双胶刷避免缠绕,测试中也只出现了少许缠绕,轻轻一敲就可以搞定,清理起来是比较轻松的。

旁边的m6需要清洗湿擦清洁垫,那从我实际使用的经验来看,清洗还算简单,当然我也不太讲究。

比较人性化的地方是,iRobot提供一次性和可水洗2种擦垫可选,更换清洁垫的方式也比较简单,一键即可取下,完全不脏手,跟科沃斯比起来就优雅不少了。

小结

来简单总结一下,从后期维护上看,扫拖一体与扫拖分离的维护难易程度相当,需要借助人力的手持类吸拖设备是最麻烦的,虽然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清洁过程,但却消耗了最多的人力。

好在居家环境下的垃圾较少,没有复现实验室场景下的堵塞,不需要面对比洗抹布更脏的滚刷清洁体验。

那从最终的清扫效果来看,手持的吸拖一体设备也没有延续实验室场景下高清洁率的表现。在居家环境下,受限于清洁原理与体积,不易对低矮角落进行清洁,最终清扫效果其实反而不如另外两位选手。

扫拖一体与扫拖分离相比,后者会更干净一些。

其实,扫拖分离不仅意味着两款机器分开,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,更重要的是,它们能够针对自己的不同分工做出更合理的设计。

扫地机器人需要能轻松爬上地毯吸尘,但拖地时却要进行规避;扫地机器人清扫时需要更讲求效率,但拖地时却需要更密集的清扫路线。

按照这样的逻辑,其实iRobot这套扫拖分离组合理应成为全场最佳,但比较遗憾的是,iRobot i7+的导航规划技术,即使有污垢探测帮忙补救,依旧会出现漏扫现象,所以并没有跟扫拖一体的产品拉开较大差距,让我们觉得扫拖分离这项清洁技术路线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

结尾

在进行完实验室与模拟居家环境的两个测试后,相信大家已经对各个清洁技术产品的优劣有了一定的了解,那总结今天的横评,四种不同技术的清洁组合,没有完美的产品,只有更适合自己的清洁技术。

手持无线吸拖一体更适合爱干净,讲求效率的人,它在开阔场地下的清洁效果是最好的,只要不一次性吸入太多大颗粒垃圾,日常使用也会比较方便。

扫拖分离对比起一体,在清洁效率上更弱,但胜在了更强的清洁力上。

如果想要更省事、干净的清洁体验,扫拖分离一定是最优解。

那从产品设计理念上,iRoboot的设计呢,追求的是无人工干扰的成功清扫,希望用户采用自动计划的方式,离家时由扫地机器人和拖地机器人自行清扫,实际的清洁效果也不错。做个定时预约,就能像保洁阿姨一样,让你下班回家前,收获崭新的地面。

最后,如果你能接受适当降低清洁效果的预期,扫拖一体也值得考虑。